“趁著現在行情好,抓緊機會多出一批雞……”7月18日,在吉安縣萬福鎮眾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,工人們忙著抓雞、上車、過磅,一車車白羽肉雞,陸續發往南昌、贛州等周邊地區。收獲的喜悅,洋溢在合作社負責人胡志根的臉上。
翻開眾成的經營成果財務報表,每年出籠白羽肉雞60萬羽,產值1300萬元,村集體分紅6萬元;利用扶持資金入股的10戶脫貧戶,每年一共分紅8萬元;為周邊30名群眾提供了家門口的工作崗位,每年支出勞務性工資24萬元……這是一組有溫度的數字,數字的背后有溫暖的故事,故事里折射出駐村工作隊以“幫扶紅”繪就鄉村暖心底色的光芒。
現代化的養雞車間,上料、添水、撿蛋、鏟糞,全部實現了自動化,將近3萬只雞的一個雞棚,僅一個人就可以照料??此乒怩r的背后,有誰能知道雞場負責人胡志根的汗水與心酸、創業的艱難與困苦?
一條470米長的道路,將眾成與外部世界連通起來。這條進出山坳的路,寬3.5米,看似不太起眼,卻是一條創業路,也是一條幫扶路,更是一條連心路。當地群眾把這條普通的水泥路,叫做“紅心路”。
“紅心路”原來并不叫這個名字。這條路原來是一條不到3米寬的砂子路,坑坑洼洼,很不好走。雞場每年要產生雞糞2400方,用農用運輸車往外拉,每車8方,需要拉300車。由于道路坑洼難行,雞糞四散,群眾把這條路稱為“雞糞路”。
不光雞糞難運出,雞吃的飼料難運進,養大的肉雞也難運出,影響了雞的銷路,阻滯了雞場發展,影響了群眾奔富路。
萬福鎮嶺頭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戴山有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決心將道路加寬固化,修成一條水泥路。然而,決心易下,實事難做。路要加寬,需占用20戶村民的少量林地,起初群眾不同意,修路阻力大。
為了說服群眾,戴山有動了不少腦筋、跑了不少腿、費了不少口舌。村民一般白天外出干活,戴山有就夜里上門。從東家到西家,多少次深夜長談,村民從面紅耳赤到面露笑容;戴山有卻要披星戴月,帶著一身疲憊回家。
精誠所至金石為開。經過戴山有耐心做工作,細心計算投入產出,精心權衡得與失,村民腦筋慢慢轉過了彎子。加上雞場給了合理的補償,村民逐漸明白了“修好路大家都受益”“修好路大家都致富”。
在鎮黨委政府和縣鄉村振興局大力支持下,經多方努力,戴山有爭取到16萬元資金支持。去年7月,黨員干部帶頭,群眾積極投勞,不到一個月時間,一條嶄新的水泥路就修好了。
路修好了,黨員群眾心更近了。
為了配合修路,同時解決好雞場生產生活用水難題,戴山有和胡志根謀劃選址,打了3口深井,分別為70米、85米、100米。井越打越深,水越來越大,汩汩清泉,流進雞場,流進群眾心田,潤民心、照黨心、映初心。
不記得有多少次了,戴山有帶領駐村工作隊,幫助合作社發展養雞產業,詳細商量經費預算、雞舍改造、喂養方式和銷售渠道等問題,以真情幫扶激發群眾增收致富過好日子的內生動力。
“這個大哥踏實肯干,做事公平,他辦事我們認可、放心。”致富帶頭人胡志根逢人就說。
文/井岡山報全媒體記者徐瑞春